明代玉童子和清代玉童子的区分

明代玉童子和清代玉童子的区分

明代长得有点粗,清代好动更活泼。

明代玉童:不再是八字眉。

   明代玉雕童子出土的比宋代的多,传世的也比较多。明代玉童保留了元代遗风,同时出现了新的特点,雕工趋向于简练豪放,不及宋代精细,这是受了元代游牧民族粗犷简率性格的影响。

   明代玉童突出的特点主要有:

   1.明代早期的持荷童子保留了宋代持荷童子将荷花多高举头侧或脑后的造型,但到了中、晚期,童子所持荷花多放于脑后或过肩垂至后背,与宋代明显不同。

   2.头形较大且扁平,多作正面姿态,少见后脑隆起。头形比宋代的小,一般小于袖口。双腿多作交叉或并立状。

   3.发式以桃形为最多,还有其他发式如左右分或留发髻的发型,但留发的面积比宋代小,发丝线条短粗稀疏,已失去宋代细密均匀的特点。

   4.鼻子多为楔形,耳朵多为长椭方形凸块状。眼睛的线条更为简练,眼脸多剔地隐起,眼中刻一横阴线。宋代玉童特有的八字眉在明代已经不见。

   5.衣领多为圆领和交领。腰间束带和扎蝴蝶结成为明代新时尚衣裤褶皱线条比宋代粗深,呈波折纹。

   总之,明代的玉雕童子,如婴戏、连生贵子等,有图比有意,有意必吉祥,以玉童为主的题材多吉祥、喜庆的内涵。

   清代玉童:或站或蹲,各种动作都有。 

   考古发掘出土的清代玉雕童子较少,但是民间的传世品比较多。清代玉童突出的特点是:

   1.造型多样,形体写实,或站、或立、或蹲、或跪、或卧等造型比前代增多。装饰题材也比宋、明两代繁杂,除持莲荷外,还有多种动植物的组合,尤其是持如意等寓意吉祥、喜庆的题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2.雕琢精致细腻,一丝不苟,每个角度、每个线条都经过仔细琢磨,不露刀痕和棱角。

   3.器形比较大,前额头宽阔饱满,后脑部浑圆。发式多为双鬓形,也有平直短发。

   4.脸部五官雕琢十分细致、写实,一般眼眶圈压磨较深,上眼脸突起。眉、鼻相连,鼻梁骨较高,蒜头状鼻头。大耳贴于面颊两侧,颧骨高凸。这些五官刻画的特征都代表了典型的清代风格。

   5.服饰比宋、明时的都宽大,以宽袖束袍服或短衣居多,下身一般都穿长裤,裤腿宽松,裤子上不施纹饰,衣服的褶皱纹刻画得较粗深,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明代玉童子形象

明代玉童子形象:明代玉童子是前额后脑凸出,眼眶雕琢非常大。

六、清代玉童子形象

清代玉童子形象:清代玉童子更加倾向于写实之风,姿态各异,鼻形高耸,颧骨较高,雕琢更为细腻,发式与衣服纹装饰繁多,男童多为桃形头。

明代的童子造型相对于元代来说,逐步变得圆润起来,开始追求一种圆润的体积感,衣纹的处理也似乎更讲究,逐步开始走向现实化的道路。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头部在圆润饱满的基础上,依然保留了以阴刻为主的做法,尽管这种阴刻已经开始具备了更加细腻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阴刻线已经不同于元代,开始出现了斜刀,但总体来说,面部的凸起部位还是处于同一个球面。

清代的童子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多的一个朝代,面貌各异,但是这种多样的面貌多是由于制作工艺的精与粗所造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时期的童子,发展至此,玉器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峰,这个时期的童子制作精良,面部神态细腻传神。比如这件作品:童子呈跪姿,双手执荷,弯眼宽鼻,嘴角上扬,充满了喜庆的表情,衣裙似随风飘动,整体圆润流畅。整个面部的表现凹凸有致,结构神态无一不精妙,足以代表清中期玉器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