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密州在哪

北宋时密州在哪

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隶属潍坊市)。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年)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年),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山东密州任知州。任内曾作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诸城:

诸城被誉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发祥地 ,西汉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东武县,宋代为密州治所。境内有王尽美纪念馆、大舜苑、超然台、恐龙公园等名胜古迹。

诸城为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由潍坊代管,因传说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又称龙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

介于北纬35°42′23″至36°21′05″,东经119°0′19″至119°43′56″之间,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南与五莲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

扩展资料:

诸城历史: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出生于舜王街道诸冯村的虞舜,即由东夷人部落首领,被尧帝禅让为帝。境内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其中前寨文化遗址,即为一处部落文化中心。

夏商时,境内有“诸”国。

西周时,属莒子国封地,设娄、防、兹等邑。

春秋时,市境南部属鲁,北部属齐,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琅琊郡,归属琅琊郡。

西汉初年,诸城置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年),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年)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年),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年-271年),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年),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年),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年),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年),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年),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年),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

清泰三年(936年),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后晋亡,县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年),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