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功过深度解析

曹操的功过深度解析

曹操的历史功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这些功绩,表现出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另外,他博学多才,其诗歌至今流传,又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些功绩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显现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欢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对于汉王朝,也是有些贡献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他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之嫌,毕竟也是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这也是有贡献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对忠于汉朝的官员,有名望的官员,曹操陆续实施排挤、罢免、屠杀。而那些试图对抗曹操扶保汉室的官员贵族,曹操更是杀得有理,甚至牵连上皇后皇子。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段帝后之惨状,在京剧《逍遥津》中表现最多,听之凄怆。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确是公允之论。曹操对于汉献帝,丝毫没有臣子之节,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谈,实在是自欺欺人。

按《后汉书》的说法,在桓帝灵帝时,“天厌汉德已久”,汉王朝实是到了应该灭亡的地步。仁人君子为了天下苍生,取汉祚而代之,原没有什么过错。张角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灭汉朝,取而代之,他虽然失败了,但死得像个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

曹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各人所持的标准不一样所至。有的从道德角度评价,认为曹操颠覆汉室,是大大的奸贼。有的则从成败角度衡量,认为曹操功绩非凡,是少有的英雄。

与曹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大致在宋代以后,因受道学影响,曹操的形象变得愈来愈坏,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奸诈又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近代以来,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讨论很多,一般对他采取肯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