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李氏族谱字辈

福建莆田李氏族谱字辈

唐代是李氏入闽、入莆的主要时期,闽地汉族李姓居民大多是从中原南迁定居繁衍下来的。根据史书、方志和谱牒的有关记述考证,李氏入闽始源于唐朝,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唐初太宗时期,唐朝宗室支系李元祥一支为最早。第二个阶段始于唐初高宗时期,泉、潮间啸乱。第三阶段为唐末五代时期,李姓及皇室宗系南下。第四阶段是宋元时期,“靖康之变”及抗金义军中的李姓将士南迁。

  据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资料记载:1000多年来,莆仙人繁衍至今,境内有300多万人口,播迁海外和港澳台同胞有70多万人,共计530多个姓氏。其中莆田前十大姓氏分别是陈、林、黄、郑、吴、李、张、蔡、王和刘。李氏在莆田为第六大姓,其李氏族人目前分布在莆田市 54个街道、乡镇中,以李渊的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后裔居多。

  莆田李氏主要有白塘和汾阳李氏两大派系。李元祥4世孙是入闽始祖李万康,他的后人迁至今天的涵江区白塘镇洋尾定居,为白塘李氏始祖。五代后汉,李万康的后裔从福州三山泉湖迁居今仙游凤山前县勋阳,为汾阳李氏始祖。莆田李氏还有部分蔡王李、江口李、火德李。

  白塘李:明正德监察御史、大理寺左丞李长源撰《白塘李氏宗谱源流记》载:“及唐高祖神尧开基,生皇子二十二人,讳元祥者则二十子也,爵封江王。至嗣封武阳郡王聚公,遭武氏乱,黜流岭南,其子万康,稚年遭难,沦落泉州南安县居焉。传十一世伯玉公(号寓轩)由泉南迁兴化县游洋,复徙莆田孝义里白塘洋尾,是为人莆初祖。”涵江《陇西李氏宗谱》载著作郎俆师仁撰《梅子岗卧云轩记》碑文:“李为莆钜姓。唐神尧皇帝二十子江国王讳元祥五世孙国公次子游击将军尚炅之后,避武氏乱,徙泉南安定里,又徙游洋。徙莆,则尚炅八世孙敕授泉州助教格之次子,讳伯玉,号寓轩者如也。”

  明弘治《兴化府志》称:武则天朝(684—704),唐游击将军李尚裔,避武氏乱,由南安徙游洋,后迁入莆田洋尾。南宋建炎初,粘罕犯顺,李富招募义兵三千,从韩世忠有功,授承信郎。宣使张渊闻李富才略,辟充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弗就,辞归养,七十八岁卒。李富好施与,尝于郡境内创修桥梁凡三十有四所出南郭五里许,建亭以憩行者凡二所又助郡庠之役,筑濒海海之堤。前后捐金钱累巨万,以祈母太安人王氏寿。至今莆称乐善之士,必曰李制干云。子三人:延辉,保义郎延耀,承务郎延麟,将仕郎。

  莆田还有一支“蔡王李”:唐高祖李渊的叔父蔡王李蔚,授官翔州总管。唐代追封为蔡王。蔡王八世孙李丹,《唐宗室世系表》:“李丹,尚书祠部郎中、朝议郎,行泉州莆田令。咸通十五年,以金州刺史召还而卒,敕葬松岭茅洋山。琅琊王审邦撰墓铭曰:‘昆山玉碎,汉水珠沉,无丧贤宰,号恸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