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和汉文帝是同一个人吗

孝文帝和汉文帝是同一个人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孝文帝:第一个是汉文帝刘恒,他是刘邦的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因为是以孝治国,死后谥号孝文皇帝第二个孝文帝很多人应该知道,他就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他是鲜卑人,其汉化改革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一、历史上有几个孝文帝

历史上有2个孝文帝,西汉孝文帝和北魏孝文帝。以时间来看,西汉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是第一个孝文帝,北魏拓跋宏(467年-499年)是第二个以名气来看,北魏拓跋宏更为出名,其“太和改制”影响深远,如今很多汉姓都是拓跋宏汉化改革而来。

1、西汉孝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是汉高帝刘邦第四子。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前157年,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谥号孝文皇帝。

虽然名声不及北魏孝文帝,但刘恒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位期间,刘恒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据查询,刘恒治下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其实,当问到历史上有几个孝文帝时,大家都会想到北魏孝文皇帝(467年—499年),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拓跋宏5岁跟着冯太后,23岁正式亲政,受冯太后影响,拓跋宏对北魏进行了各种改革,不仅促进了北魏经济,稳定了政权,还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拓跋宏在位期间,对北魏进行各种改革,其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宏的这一系列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不是。中国历史上以“孝文”作为谥号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大汉孝文皇帝,一个是北魏孝文皇帝,但是约定成俗,通常称呼大汉孝文皇帝为“汉文帝”,称呼北魏孝文皇帝为“孝文帝”。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所有的皇帝在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因为都有“孝”字,所以称呼的时候就不用再带上这个字,比如汉(孝)武帝,汉(孝)宣帝。

很明显不是一个人: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而汉文帝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

汉文帝本名刘恒,谥号孝文皇帝,一般称之为汉文帝。

刘恒(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汉代第五位皇帝,汉高祖中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

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

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孝文帝,名为拓跋宏,汉名元洪,是献文帝的长子,生于公元467年,卒于499年,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五岁即登基,在祖母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下积极进行改革,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后孝文帝亲身执政,继续推进改革,加强吏治,实行三长治与均田制,随后为了推行汉化,迁都洛阳,替换汉服,使用汉语,鼓励同汉族通婚,于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局面出现,各族矛盾也得到缓和。

孝文帝汉化三部曲

冯太后把持朝政,单纯顺从

孝文帝五岁登基,年龄尚幼小,所以一切由祖母文明太后颁布实施,所以这个时期,孝文帝对汉化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据《魏书》载:“冯太后颁布汉化措施的时候,孝文帝才刚满10岁。”身体发育还未完善,汉化各项政策只能停留在模糊吸收阶段,不能完全理解。后孝文帝登基亲身处理朝政,但是这时期冯太后仍然一手把持朝政,并对孝文帝严格监视及压制,孝文帝不敢反抗,只能是作单纯的顺从。

孝文帝认识加深,开始理智认同汉化

孝文帝随着年龄的增加,智力慢慢发育成熟,对待汉化上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受太后的影响,从小就喜爱汉族中原文化,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加上求知欲强烈,对汉文化作品经常手不离卷,促进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认同。

推行汉化政策,对国家进行汉化改革

由于孝文帝早期尚处于幼小感性阶段,执政能力薄弱,又受冯太后的监管和压制,因此,在对待汉化问题上,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汉文化,大展拳脚。待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各方面也成熟起来,亲自执政,加上理想远大,企图建设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于是,孝文帝改革内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汉化,以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由于他执着坚定的信念,所以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功。

孝文帝改革导致了民族精神的分裂

孝文帝理想远大,迁都洛阳是想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将国家打造出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洛阳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孝文帝想全面效仿中原文化习俗,但是,迁都并未给北魏王朝带来多少政治利益,不但没有使国家昌盛,反而使得原来鲜卑族彪悍的民风转变为淳朴民风,消弱了民族凝聚力,加速了内部分裂。在孝文帝迁都之前,就有许多朝臣及贵族反对,接着又发生了内部叛乱,加之,中央集权控制力在北纬广袤的土地上参差不齐,因此,分裂是必然的。

改革民族文化载体,践踏了民族自尊心

孝文帝为了学习汉化文明,对鲜卑族进行激进的改革。为了追求儒雅,对鲜卑族的文字、服饰进行璀璨,《魏书》里有论述:“民族根底莫若语言,语言消失,则是不自爱其语言也。”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孝文帝改革短期内取得了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语言、服装的改变就以为民族同化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而且践踏了本民族的尊严,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既不信任的表现,自然受到本民族的强烈抵制,“魏主欲变其旧风,国人多不悦”。

结语

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出于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而颁布的激进措施,与其接受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时是分不开的,但是没有尊重本民族文化特征而强行易风易俗,失去了民心,失败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