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分为几个部分

李凭箜篌引分为几个部分

李凭箜篌引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第二段: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三段:第四句同样是运用夸张写出李凭琴音之动听影响面之广。

第四段末四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则借神话为载体,说的枯燥无味点 还是写出他琴技的高超。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结尾也不突兀,同样是接月宫的吴刚 玉兔神话 与前两句是整体 同样是接神话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

全诗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开头四句,交代了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是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它侧重于实写

第三是诗歌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