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夜>赏析

叶赛宁<夜>赏析

河水悄悄安眠,密林停止呼啸,夜莺静下歌声,秧鸡不在啼叫。

夜,万籁俱寂,只有流水潺潺,皓月用银色的光焰,照亮大地和人间。

银色的河水在闪光,银色的小溪在奔跑,溪河流灌的草原长满银色的小草。

夜,万籁俱寂,自然界一切在安眠,皓月用银色的光焰,照亮大地和人间。

1911-1912

小感:

这是叶赛宁以夜为主题写的一首抒情诗,通过环境的变化来表现万籁俱寂的静夜。河水、密林、夜莺、秧鸡都安静,又由近及远整个的大环境都变得沉寂,画面感很强,读这首诗时仿佛身临其境,让整个人都全身心的融入这种环境,心也变得静了下来。

现在我们的时代节奏很快,诗歌中的夜仿佛离我们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过去每到夜里我们都会慢慢停下来去休养生息。而现在,仿佛太阳下班以后,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生活,我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们路上的路灯常亮,我们城市的灯光盖住了星光,模糊了月亮,我们让手机对着我们大喊大叫,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

我们走出房门,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混凝土还有灼眼的灯光,听到的都是车胎摩擦路面的啸声,我们的公园里都是节奏感很强的流行歌曲,配合热闹的人群一起律动,我们的动物朋友都躲了起来,不敢大声抱怨。我们的土地被沥青,砖石捂得一口闷气卡在嗓子里。

我们的月光已经黯淡了银色的火焰,照亮大地和人间的,是一颗颗躁动的心灯。我们的河水被悄悄地“安眠”,我们的密林没有了呼啸的可能,我们的夜莺、还有秧鸡……

现在我们把视角再移回农村,过去的农村是安静的,鸡犬之声相闻。现在的农村也是安静的,鸡犬之声都很难闻到了,那万籁俱寂的夜,让青砖红墙都腐朽安眠,皓月用银色的火焰,照亮的不仅是大地和人间,还有立在山上的一排排墓碑。

诗与诗人是心意相通的,万籁俱寂的夜,真实表达了诗人万籁俱寂的心。我们现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模糊了,那万籁俱寂的心也找不到归属的方向。就像我这篇借题发挥的小文,可能也会被埋葬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慢慢埋上灰尘,只有那银色的火焰在照亮,只有那银色的小溪去流灌。

叶赛宁<夜>赏析

作者简介

叶赛宁在俄国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是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他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农家,像邓肯一样,他也是一个不幸家庭的孩子。童年时,父亲怀疑母亲有不贞行为,导致俩人分居,并瞥下叶赛宁不管。叶赛宁从小是由祖父母带大的,所以他有时觉得自己像是个孤儿。 在青少年时期,叶赛宁并不热衷于玩闹和诗歌,他是个多情的种子,天生喜爱女性。大约在15岁左右,他爱上了一位朋友的妹妹安娜,甚至梦想长大后与她结婚。后来,他又和另外一个乡村姑娘玛丽娅•巴尔扎莫娃有过一段恋情。 1913年,在莫斯科一家印刷厂,叶赛宁结识了年轻姑娘安娜•伊兹里亚德洛娃,不久他们便同居了。1915年初,他们的儿子尤里出世,叶赛宁刚刚19岁便当上了父亲。但几个月后,他便离开与他同居的女人和他的儿子,离开莫斯科,动身前往彼得堡,在那里,他正式跃上诗坛。

赏析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