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熹平四年为什么要刻石碑

汉灵帝熹平四年为什么要刻石碑

为了树立儒家学说标准,巩固统治地位。

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汉灵帝建议,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写,刻好后的石碑一块块立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门外。每天都有许多人赶去抄写石碑上的文章或抄写书和石碑上的文章校对。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收拢人心。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

当年,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甚至轰动全国。石经刻成,被竖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