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禀赋

自然禀赋

主要内容

可从整个世界自然条件和各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两个方面来认识。

先从整个自然条件来看,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可耕地资源和渔业资源正在日益减少甚至枯竭,而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用地都在蚕食农田再加上环境的退化、污染,水土流失加剧。

再从各国农业资源分布和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尤其是食物农产品产量严重不足的矛盾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比较优势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

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 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多的利益

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其理论关注资源禀赋的配置状况,又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以后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发展主要是沿着斯密和李嘉图这两条相互联系又具有差异的思路进行。其中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或简称为H1-O定理。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最早源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更是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惯性对今天的区域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仍是深远的。

显然,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在产生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有些人谈区域农业发展必称比较优势,有时没有优势就干脆自封优势,似乎到了一切从优势出发、没有优势就不能发展的地步,而结果并不让人满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比较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