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背景故事

巴赫的背景故事

提起古典音乐界的“巴赫”,一般默认为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什么要默认为呢因为巴赫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这个家族中,大约三百年间历经七八代人,一共产生了60多位音乐家,传世之久在音乐史上实属罕见,而“塞巴斯蒂安”则成为了巴赫家族中荣耀的巅峰。他被公认为是巴洛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并享有“音乐之父”的盛誉。

有人开玩笑说:“巴赫凭什么成为‘音乐之父’因为他生了二十个孩子!”这还真不是一句无厘头的玩笑。确实,除了因为巴赫作品众多、音乐出众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他有好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

人们总是喜欢开巴赫的玩笑,形容他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论生育能力,他在作曲家中绝对是空前绝后。巴赫先后娶了两位妻子,共养育了20个子女,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孩子其中有11个早年夭折,只有9个存活下来。可以想象巴赫的生活该有多么忙碌,但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却总是事必躬亲,从不懈怠。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巴赫总是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孩子们,教导他们学习各种乐器,并组合成乐队排练演出曲目。他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以及私人学生的教学,这也大大促进了他自己的音乐创作。

巴赫为孩子和学生们创作了许多供键盘练习的乐曲,比如六首管风琴《三重奏鸣曲》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管风琴作品,因其高超的难度,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完美地体现曲子的旋律线条,因此,这六首奏鸣曲被广泛的学习和演奏。

1719年,巴赫发现了长子威廉·费利德曼的音乐天赋,因此花了不少的心思培养他。其中《键盘练习曲》是一部用24个调写成的前奏曲、赋格曲以及羽管键琴变奏曲的作品集。在这个乐谱的封面上就写有“献给我的长子威廉·费利德曼”的字样。1722年,巴赫为妻子安娜所作的28首键盘乐曲《巴赫初级练习曲集》,也是适于初学者的技巧练习,至今仍是钢琴初学者的必用教材。

根据巴赫的儿子C.E.P.巴赫回忆,父亲教孩子们学琴,最强调触键,好几个月枯燥的练习都在训练双手的每一根手指,就是为了追求简洁而清澈的音色。

对于孩子们的辛勤栽培是巴赫一生的事业,所幸孩子们也没有辜负巴赫的一片苦心。在幸存的9个孩子中,有4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各自擅长的音乐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音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赫之子”,分别是“德累斯顿巴赫”“柏林巴赫”“比克堡巴赫”以及“伦敦巴赫”。

如此看来,巴赫的“音乐之父”其名也就一语双关,名副其实了。

1865年3月21日,巴赫出生在德国的爱森纳赫镇。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音乐是他家庭的一部分。因此,作曲仿佛是自然而然地就降临在了他身上,他用他超脱的思想掌控着这项遗传基因。巴赫闻名于他的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市政委员之女,这对夫妻一共生下8个孩子,而巴赫是最小的那一个。巴赫的家族从16世纪开始,到巴赫诞生,200年内共出了数十位音乐家,真是人才辈出!这个音乐世家向来颇负盛名,巴赫接任第一份管风琴师的工作时,就曾因家族之名而博得信任,当时巴赫只有15岁,从来没有在正式场合演奏过,他的推荐人贝姆却信心十足地对不怎么放心的牧师说:“没什么好担心的,他是巴赫家的人!”

巴赫趣闻(一)——声音

童年时代的巴赫有着一副完美的嗓音,他甚至能优雅地唱出最难的女高音。正是他的声音,帮助他被一所男校里录取。然而不久之后,巴赫就变声了,这使得他无法继续在合唱团演唱女高音。因此,他开始转向大键琴和小提琴。

巴赫轶事(二)——语言

塞巴斯蒂安·巴赫精通于多种语言,包括古希腊语、拉丁语、圣经希伯来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巴赫非常善于语言,他甚至将神秘的命理学(尤其是14和41)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巴赫在语言方面的熟练度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他曾于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用音乐和拉丁一起上课。

巴赫轶事(三)——失明

约翰·泰勒是江湖中一名眼科医生,他曾经游历于各镇,做了很多手术。他用传统针拔术来治疗巴赫眼睛的感染。不幸的是巴赫眼睛感染却加重了,流血导致了他失明。几个月之后,1750年巴赫去世了。有趣的是,乔治·弗雷德里克·汉德的失明也是约翰·泰勒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