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三试是哪三试

明清三试是哪三试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作“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会比普通百姓高一些,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其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会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作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内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行列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作“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作“连中三元”。 

殿试,顾名思义,于皇宫大殿内举行,且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施行的一系列考试中,属于最高级别的考试。 

科举三试指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