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民占总人口比例

80年代农民占总人口比例

八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基本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说农业人囗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大部分年轻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大批的农民工,促进了经济建设,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步减少。

80年代农民占总人口比例

80年代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农村人口占80%。

那时工人福利很好,企业半学校和医院,生活设施齐全,虽然生活不是有多富裕,但是衣食无忧,生活安稳,不担心失学下岗,尤其是子女可以顶替父辈工作,简直是世袭罔替。说实在的,旧社会小地主小官吏都没这么前途靠谱。

现在如果企业这么干恐怕早破产了。

这是为啥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福利都是要计入企业成本。

首先,那时工农业产品有剪刀差,就是说,工业产品定价高,农业产品定价被严重低估。那时工人工资也是很低,工业产品价格和工人工资之间的剩余价值被用来建学校和医院,给工人提供福利,国家还有剩余积累用于发展。

虽然工人工资很低,但是工人依然衣食无忧,生活的很好。这是因为当年恩格尔系数较大,居民生活中吃穿的开支占大头,约占2/3(现在这个比例不到1/3)。吃穿来源是农民提供的粮食和棉花。国家从那里以极低价收上粮食和棉花,低价供应给工人,这样工人工资不用很高就生活得很好。

农民给国家贡献粮食和棉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公粮,就是农业税,这部分国家不需要付出一毛钱。另一种就是统购统销粮,这个收购价是国家说了算,农民只能把粮食低价卖给国家,卖给其他地方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价格是极低的,都是占人口80%的农民贡献的。公粮是农民无偿捐献给国家,并且这是农民的义务。统购统销粮是国家低价从农民那里收购的。

农民是没有任何福利的,国家只是在救灾方面给农民提供帮助,其他国家不用负担。农民跟工人的根本区别是:农民基本上只负责贡献,没有任何福利,不给国家添麻烦。

这种经济模式能进行的很好,就是因为农村人口占80%,城镇人口占20%,而当年工人却只占不到10%。

国家当年只负担那些10%的工人,当然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