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被诛九族真相

崔浩被诛九族真相

崔浩被诛灭九族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修史内容犯忌

崔浩三朝元老,长期掌握权力,自以为是。最致命点是在续修史书中,对一些犯忌讳的记载没有进行修饰或处理,记载犯忌讳的内容是崔浩被杀的最根本原因。

二.用错人做错事

崔浩修史中重用闵湛和郗标,导致做错事,后果不可收拾,直接造成被杀。《国记》修撰完成后,闵湛和郗标出于私心建议崔浩将新撰写的《国记》镌刻于石碑上,让天下人都可以看到。崔浩既然也同意了,让人将《国记》全部刻在石碑上并立于郊天坛东。汉人看了石碑上的内容,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但是,鲜卑人看到了石碑上的忌讳内容,立马向太武帝报告,于是太武帝大恕下旨将崔浩满门抄斩,即著名的“国史之狱”。

三.得罪鲜卑贵族

崔浩企图按照汉族的传统思想,重新调整氏族的尊卑,得罪了大部分鲜卑贵族是崔浩被杀灭族的一个主要原因。公元431年,崔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其表弟卢玄劝阻他“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意做这件事的人,能有几人!请你要三思。”但是崔浩没有听进去,此举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从此走到鲜卑贵族的对立。

四.被疑怀有私心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向太子推荐多个自已的人做郡守,太子不同意,但是崔浩却力争到底,并如其所愿。事后太武帝得知很是不快,怀疑崔浩有私心,想独揽朝纲,到处安插自已人。此事后,太武帝心里疑其怀有私心,有了杀他的想法。

真相有三点。

第一,崔浩自比张良,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拜太常卿,迁司徒,封东郡公。崔浩位高权重后,往往专断独行,在任命郡守等地方官的时候固执己见,树敌太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二,让崔浩致命的是所谓“国史之狱”。崔浩受命牵头续修国史。写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焘一定要如实记述的精神,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出一本“国史”。书中毫不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

这东西拓跋焘本意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参与编写的闵湛,郗标两人为了拍崔浩马屁,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彰显秉笔直书。这样一来,却把鲜卑人以往的落后习俗公开在世人面前。

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们。就好比人一暴发户,你把他发迹前穷困潦倒,甚至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往事公布于众,还刻在石碑上让人们永远记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吗

太武帝拓跋焘接到鲜卑贵族们告状后,命令将崔浩以及写书的秘书郎吏们一并收捕治罪。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崔浩被送往城南刑场杀头,一路上,数十名军士往他的头上撒尿,其形状惨不忍睹。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鲜卑贵族对赵魏汉族门阀猜忌。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