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的别称

四十岁的别称

40岁的雅称是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因此以“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例如: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一般来说古人称四十岁的男人为"不惑",代表这个男子以及是遇事能明辨是非不疑不惑的年纪古人称四十岁的女人为"徐娘",代指这个女人处于丰腴成熟走向暮春的年纪。一些地位不高的女子还会自称为"珠黄",有嘲讽自己老了不中用的意思。

古人对每个年龄段的男女称呼都是不同的。古人称未满周岁孩童为"襁褓",称2至3岁的孩童为孩提,十岁以下的儿童为"黄口小儿"。古人对男子的称呼会根据年纪改变,"总角"指的是八至十三岁的少年,"舞勺"指的是十三至十五岁的少年,"束发"指的是十五至二十岁的未成年男子,"弱冠"指的是二十岁的成年男子,"而立"指的是三十岁的成年男子,"知天命"指的是五十岁的男子,"花甲"指的是六十岁的男子,"古稀"指的是七十岁的老人。

古人对女子的称呼也会根据年纪的变化而改变,古人对七岁的女孩称呼为"髫年"。称十二、十三岁的女孩为"金钗"、"豆蔻",代指女子已经处于青春年华,在学习梳妆打扮。称呼十五岁的女子为"及笄",代指这个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称呼二十左右的女子为"花信",代指这个女子处于年轻貌美之时。

40岁的别称是“不惑”,也叫做“不惑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