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论贡献

文化景观论贡献

文化景观是经由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对于景观中文化内涵的探索,最早由李特尔在具体研究中将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起,主张地理学与历史学携手前进。施吕特尔于 1906 年提出“文化景观形态”这一概念,他在强调重视景观外在样貌的同时也要重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力量。

而对文化景观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他认为文化景观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将动态的文化因素与自然环境综合在一起产生的复合体。在他之后,地理学家对人文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上。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存在城市和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需要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

在 1992 年召开的第 16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员。自此,“文化遗产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一新的成员。作为文化与自然桥梁的文化景观遗产,它更能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达到的一种可持续、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文化景观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既包括平面的,也包括立体的它反映着物质世界,也反映着非物质的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又承载着历史。在文化景观变迁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历史文化街区在时间的流逝中与周围的人和物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共生关系。所以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既要重视遗产本身,也要重视与遗产共同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营造出良好的。

文化景观论的贡献是认为应当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文化景观论认为,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象的形态,人文地理学应该研究这种人类及其劳动所创造的能反映人类集团的文化和经济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