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论有

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论有

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主要有: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

1、职业----人匹配理论

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金森教授提出。1909 年帕金森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它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2、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职业性向)理论

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由此他指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著名的职业性向理论,指出决定个人选择职业的六种基本的“人格性向”:实际性向、调研性向、社会性向、常规性向、企业性向、艺术性向。

3、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由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和职业生涯层面理论组成。这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

4、“职业锚”理论

施恩后来又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也称职业系留点,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点,是一个人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