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模式五方面

应急管理模式五方面

一、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区指挥部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指挥部例会、会商研判、督办督查等制度,形成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响应及时、指挥科学、处置有效。

二、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防控“一张网”的部署要求,完成互联互通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应急指挥、安全监管和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基本形成四级联动、横向协同、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的应急指挥信息化体系。

三、做好事故灾害应急准备。修订完善区级突发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配套制定应急响应手册和行动方案。按照新的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导则,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实战化应急演练。督促指导各企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类和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

四、打造应急救援关键力量。整合柯城雄鹰红十字救援队伍、童前森林消防机降队等民间救援力量,壮大危险化学品、森林消防、地质灾害、抗洪抢险等行业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关键力量。

五、推动演训练比常态化。帮助各乡镇街道培育一支综合性的应急救援队伍,每月开展一次集训,每半年开展一次比武,每年开展一次综合演练。通过各乡镇街道共练共训共比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性,提高乡镇街道应急处置能力。

一、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制约不突破,就难以实现发展上的跨越。如果不能统一思想,就会各唱各调,工作是一盘散沙。

二、组织

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突破,建立分层、分权、网络化治理体系。

三、制度

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对比于经济社会的大踏步发展和机构改革迅速推进,应急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逐渐出现滞后性。

四、技术支撑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到风险识别、预防、监测、预警、处置等诸多环节,仅仅依靠人的经验、天赋、努力、拼搏,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可能也只是在重复着过去的辉煌,是不可能完成要求越来越高的任务,是不可能大踏步进步的。

五、社会动员

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涉及领域多、不确定性大、耦合因素杂、牵扯范围广,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治理。群众不仅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可以是企业、非政府组织,或是某个群体。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实现社会动员。

1建立应急预案

根据发生和可能要发生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

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2、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国家到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

3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

4、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5、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

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