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圩子的来历

古代地名圩子的来历

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为地名的,诸如莲花圩、柳湾圩、沙滩联圩、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这里的“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沿湖沿河低洼区防水护田而筑的堤坝。

一种则指村居,同“围子”、围绕村庄的用土石筑成障碍物,或挖掘深壕宽沟,围在里面的村庄就叫作“圩”了。

”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关于“圩”字最早史料记载是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圩”是衣虚切,音于,意为“凸起,隆起”,并不作地名,但已有“圩岸”的起源之意了。而《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等古汉语字典并没有收录此字,直到明代的《字汇》才有了关于“圩”的解释:“雲俱切,音于。岸也。”清代《康熙字典》释义为:“《字彙》雲俱切,音于。岸也。……江淮閒水高于田,築隄而扞水曰圩。”

1、 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2、 围子墙。

《太平天囯歌谣传说集·孩子包的好好的》:“那会,俺这 岠山 顶上,还打了个周围十几里的圩子。里边搭山棚,盖上小屋,等太平军来时,好跑到山上去躲。”